陈国光:从《西南彝志》看彝族先民的自然观1986
从《西南彝志》看彝族先民的自然观陈国光 摘 要:<正> 《西南彝志》彝语原名《恩布散额》,有源流的意思。作者是古...
教育对边疆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——以明代以来凉山彝族地区教育发展为例刘志扬,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 吉牛乌各,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摘  ...
中间人——东莞彝族工头及其社会功能刘东旭摘 要:20世纪90年代晚期以来,大量彝族口逐步迁至东莞打工,在他们中形成了一些工头。这些工头作为“中间人”实现与当地非彝族群体互通与共处,并以此间...
颜色、象征与国家权力——凉山彝族的等级名称与民族名称巫达一、引言凉山彝族自称诺苏。在凉山彝族传统的政治体系里,彝族分五个社会等级:兹、诺、曲诺、阿加和嘎西。兹和诺是贵族等级。兹是土司,即历代中央政府任...
《彝族源流》全书有正文共27章360节,彝文约30余万字。它是继《西南彝志》的整理翻译后,贵州省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整理发掘的又一彝族历史文献巨著。...
水西首座“向天坟”发现记王明贵 一个巨大的彝族历史文化之谜有了答案,阿哲故地罗甸王国区域终于发现了“向天坟”!这是今年4月笔者到贵州省大方县考察时偶然获得的重大发现。 “向天坟”,彝族创造的“东方...
“礼簿”上的秩序与变迁 陈晓颖摘 要:农村“随礼”是村民维系人情往来的重要方式,早已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事实,得到海内外学者的持续关注。本文基于对云南省某彝族村落的田野...